注意到关于中国大豆进口的一个报道:
“阿根廷超过我们,成为美大豆的头号买家,新兴世界大豆交易中心。阿根廷和美国都是世界主要大豆出产国和出口国,我们是世界大豆的头号进口国。本来,我们从美帝直接进口大豆,现在成了我们从阿根廷进口大豆,问题来了,根据守恒定律,阿根廷多出来的大豆哪里来的?”
另外,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张建华主讲的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”名校名师公益课堂第十一讲在深圳举行。讲到中国在维持粮食安全方面实际已经非常脆弱。
中国属于人口大国,对粮食和食品需求量极大,但中国在粮食和食品生产上依旧保持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。由于中国主要农业资源分配不均和人为耕作与灌溉等因素,导致中国在维持粮食安全方面已经非常脆弱。
原因在于,过度种植和过度灌溉导致中国西北和华北水资源短缺,但中国的粮食安全却受制于这两个地区。
这一地区的主要水资源来自高山地区,因此,灌溉是农业的生命线。据估计,该地区总面积为278万平方公里,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%,但近90%的人口集中在绿洲,而绿洲仅占陆地面积的4%。中国的水资源仅占全国总水量的3.8%。事实上,农业是在非常脆弱的生态条件下进行的,而且几乎完全依靠灌溉,因此,农业用水超过总用水的90%。
一个典型案例是石羊河盆地,它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和祁连山北坡,这条河发源于山的北部,终止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绿洲。全流域面积4.16万平方公里,东西分8个流域。近六十年来,长江上游的总流量变化不大,然而,在上个世纪后50年间,流向下游的民勤绿洲的流量大大减少,这主要是由于在上游和中游密集的人类活动,主要是扩大灌溉。2000年代初期,绿洲年均水量只有约6000万立方米,与20世纪50年代年均水量超过50亿立方米相比,急剧减少。它一直处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从东、北、西的入侵之下,甚至有完全消失的危险。在张建华来看,华北地区同样不容乐观。华北平原东临渤海,西临太行山,南临黄河,北临燕山。它包括北京、天津和河北省的平原地区,以及河南和山东省的部分平原地区。总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,主要包括黄河、淮河和海河流域。农业耗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70%左右。
“中国华北平原几乎生产了中国一半的玉米和小麦,但地下水位从80年代的10米下降到现在的50米 。”张建华表示,地下水资源的迅速、广泛开发确实促进了华北地区小麦、玉米总产量的快速增长。例如,根据河北省公布的数据,小麦和玉米产量比上世纪70年代增长了近六倍。然而,这一惊人的成就也使地下水开采量增长了六倍。张建华指出,农业用水占淡水利用的70%,非持续性的利用会影响到长期的粮食安全。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发展节水农业,其中栽培节水潜力最大。
节水灌溉是应对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有效途径。在缺水危机日益严重的西北地区,能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?其目标应该是将农业文化用水减少到能够自我维持的水平。如果与80年代的“豪华”用水相比,我们应该将用水量减少一半,并且仍然保持这些地区的耕地生产力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出路在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,大力发展农田节水技术。一般来说,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通过水利工程、农业经济、生物节水方法和管理政策来实现。
他提到,中国应根据特定区域的水资源情况,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特点,拟定特有的节水栽培方案。此外,中国应该重视和推进这样的应用研究。